在网络世界的记忆长河中,有一个名字如同一颗璀璨却又争议不断的流星——苏紫紫。2011年,20岁的她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全裸接受记者采访,一句“我敢看你们,你们敢看我吗?”宛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舆论的海洋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苏紫紫,本名王嫣芸,1991年生于湖北宜昌。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对她有些苛刻,3岁时父母离异,她只能与外婆相依为命,而外婆在她心中如同最亲的奶奶。父母呢?他们只在交学费时才会出现,而且每次都极不情愿,甚至为此争吵不休,仿佛她是一个累赘。这让小小的苏紫紫感觉自己就像个可怜的“小乞丐”,于是,逃离这个家的念头在她心中萌生。初三那年,她勇敢地买了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可还没到达目的地,就被警察送了回来。那一刻,她明白,若要改变命运,只能通过努力读书。
曾经的她,可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上学时打架、成绩倒数第一都是家常便饭。但从北京回来后,她像是换了一个人,开始刻苦学习。半年时间,她创造了奇迹,考上了省重点高中。高三那年,她更是拼尽全力,经常通宵达旦,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最终以湖北省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
来到北京,苏紫紫开启了她的自强之路。发传单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在寒风或烈日下站一整天,只能挣80元。但她没有放弃,还做过家教、当过柜台营业员。然而,生活的压力接踵而至,老家房子拆迁,奶奶生病住院需要医药费,她急需一份高收入的兼职。于是,人体模特这个职业进入了她的生活,根据拍摄性质不同,一天能赚300 – 500元。为了保护自己,她用了“苏紫紫”这个化名。
2010年11月,一次艺术作业成为了她命运的转折点。大二的苏紫紫在个人作品展《Who am I》中,大胆地展出了16幅自己的人体黑白照片,并取名《火柴盒》,寓意自己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独自挣扎的状态。她满心欢喜地与来看作品的新浪拍客畅聊,可没想到第二天网络上的消息却是“人大女生办裸体展”,她原本想表达的深刻内涵被完全忽视,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
紧接着,她做人体模特的事情被曝光,她迅速走红,却也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但苏紫紫并没有退缩,她认为裸体只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在一次专访中,她甚至裸体与摄影师沟通,毫无羞涩之意。可外界的抨击却愈发猛烈,人们指责她、非议她,甚至有人质疑这是一场炒作,幕后有推手。
2011年1月6日,为了反抗外界对她“裸模”身份的过度关注,苏紫紫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在海鲜市场,她跳入玻璃鱼缸,完成作品后,全裸接受了50多家媒体的采访。面对镜头,她淡定从容,她想以这种行为艺术告诉大家,既然大家只关心她的身体,那就让身体来回答问题。然而,现实却很残酷,舆论的风暴再次升级,有人说她炒作,有人质疑她身世造假,恶毒的人身攻击如雨点般落下,“不要脸”这样的词汇都成了伤害她的武器。即便后来媒体证实她身世并无造假,但网络上的谩骂依旧铺天盖地。
面对这些,苏紫紫没有屈服,她以更激烈的方式反抗。她把那些骂自己的话写在身上,然后用墨汁泼自己,将之命名为《泼墨》。可这场与舆论的战争太过激烈,最终她选择了退学。
此后,舆论场渐渐平静,“苏紫紫”这个名字似乎被人们遗忘。但她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她去媒体实习,想弄清楚舆论是如何运作的。她也开始写书,希望通过文字展现真实的自己。然而,“裸模”的标签就像一块甩不掉的膏药,紧紧贴在她身上。2014年初,她收到东方新天地艺术展的邀请,带着探讨未来城市与人类关系的作品兴致勃勃地前往,可赞助商认出了她,仅仅因为过去的网络信息,就认定她是在炒作,她被“请”出了艺术展。之后,不少投资人看中她的网红身份,邀请她拍人体模特或广告,都被她拒绝,哪怕报酬丰厚。
离开学校后的苏紫紫,在感情生活中也经历了起伏。她与一位大自己22岁的画家结婚,过上了简单的日子。但丈夫不支持她外出工作,她毅然选择结束5年的婚姻。不久后,她怀孕了,新的恋情随之而来,对象是邻居老邹。她决定独自抚养孩子,为了给孩子和自己一个稳定的生活,她给自己定了一个挣100万的目标。怀孕期间,她仍坚持接了3个项目,挺着大肚子在片场忙碌,她就是这样一个要强的女人。
可惜,与老邹的婚姻也只维持了3年。如今,她独自带着女儿在北京租房子生活,在朝阳区崔各庄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客厅里挂满了画,其中最大的一幅是一个女孩抱着一只鳄鱼,那是她对自己和女儿的期望——不要软弱。
回顾苏紫紫的一生,从父母离异、离家出走、房子拆迁、做裸模赚学费、为奶奶治病、全裸接受采访、退学、离婚到独自抚养女儿,她的人生充满了波折。她用倔强和反抗书写着自己的故事,全裸接受采访是她反抗非议的方式,在博客上抨击教育制度《大学十问》也是。她为自证清白,把媒体带回老家,却没料到奶奶因此受到过多打扰,不久后离世,这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痛。她的反抗精神可嘉,但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力量在舆论和命运面前是如此渺小。或许现在,历经沧桑的她心态已渐趋平和,与女儿开心地生活成了她最大的幸福。苏紫紫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对于个性、艺术和道德观念的复杂态度,也让我们不禁思考,当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人,又该如何坚守自己呢?